其實看到這篇新聞的時候,忽然有種"是不是搞錯對象了阿!"的感覺,雖然內文沒有太多的問題,但是也夠標題殺人了。
後來想想,這也算是台灣產業長期以來的一個盲點:重硬體輕軟體,台灣有一流的製造業,可說是代工與硬體設計的巨人,卻是軟體業的侏儒,早近20年前,由於代工製造業競爭不多,台灣與Intel等硬體製造商互動良好、也彼此相安無事,然而時代改變的很快,台灣不再有絕對的優勢,變成相對的優勢,像是Intel IDF撤離台灣,其實也就是一種警訊了...
先釐清一下Android的本質好了,Android是Google用以搶攻智慧手機為主的平台,最原始的目的算是要在網路使用體驗、手機功能與Google服務的無縫整合取得一個均衡點,除了手機以外的市場,並非Android的目標;界面的操作邏輯也是為了在有限的尺寸得到較佳的觸控使用體驗為出發點而設計(至於夠不夠好用就看人了)。
當然以上是Android的初衷,但基於開源而推出後,卻發現許多的廠商野心不僅於此,許多Android平台的延伸產物,從小筆電、微型上網裝置、PMP、網路電視甚至車載資通訊系統,整個幾乎已經脫離Android原始設計的目的,但礙在Android屬於基於Linux下的開源計畫,除了一些專屬的服務簽約之外,Google也沒有辦法阻止這些廠商將Android拿到各式各樣的裝置中使用,當然,除非你的硬體擅自裝了需要授權才能使用的Google MAP等等的軟體,那就另當別論了。
但是無權阻止,也不代表Google需要滿足這些偏離原始設計目標的廠商的需求,像是工商這篇文章下的標題,彷彿就像是Google欠這些廠商一個交代一樣;問題是,Google到底欠台灣廠商什麼交代?也跟工商的撰文一樣,本來Google就不把Android設定在小筆電與平板上,目前的架構也並非針對更大尺寸與高解析的顯示器設計,一切只算是台灣廠商自己一廂情願,畢竟Google不像微軟有著雙方的契約,假設今天WP7因為微軟臨時宣佈計畫中止,那這狀況還說的過去,畢竟雙方是有金錢與合作往來的關係。
相較於台灣的情況,三星靠著集團實力自己替將推出的平板推出軟體中心,這種氣魄,台灣也沒有幾家廠商做得到,畢竟台灣廠商在看不到明顯的前景前,很少斷然投入前瞻性技術與產業的,是活該嗎?只能說台灣廠商由於成本與資金,以及受制於過去代工產業的發展模式,對於不明確的產業,不敢貿然投入大筆資金。
以企業知名度,台灣雖不乏PC與智慧手機品牌大廠如雙A或是HTC(好吧,由於之前王雪紅的宣言也許有人當他中國企業),但是卻沒有如蘋果那樣靠著品牌魅力就會有人自動找上門合作的企業,會找上台灣品牌合作,仍是成本導向,畢竟台灣品牌仍在硬體的品質與價格仍是數一數二。
尤其加上台灣長期在軟體方面仰賴微軟,只把精力投注在硬體上,隨著硬體開發與設計變得越來越容易,軟體的重要性反而隨著時間更為顯著,台灣廠商想投入軟體開發,也許已經為時已晚了。例如eeePC剛推出,華碩曾發下豪語,想依循蘋果模式發展整套的eee Family,不過一兩年過去了,eee Family終究沒有變成第二個蘋果,反而成了華碩的廉價子品牌。
Why?為何蘋果可以、而華碩不行?撇開企業形象、工業設計,最大的問題仍在於,eee Family在軟體方面並沒有顯現出所謂的價值,而軟體價值偏偏是近年各國際廠商關注的焦點,例如HP併購Palm,或是Google不斷併購有競爭力的小軟體公司,這些都顯示硬體終將成為軟體的載具而已,而載具能作得廠商越來越多,但軟體公司卻越來越大者恆大,或是成為這些大軟體公司下的附庸(例如那些軟體商店內的軟體公司),始終賺大錢的還是這些大軟體公司。
尤其像是近年在智慧手機平台的發展,光是只有作業系統是不夠的,更要靠與軟體商店的整合,包括收費機制、軟體簡介、使用者回應等等,這些都會是影響消費者使用體驗的重點,但是要台灣廠商作到這些,只能說正如工商的報導內文所說,這與台灣的產業發展模式不符。
一個無論做啥都要看別人臉色的產業,當對方的發展模式與自己的期望不同,又怎能厚著臉皮說這一切都是對方的錯呢?不過說的再多對於台灣的產業發展仍是於事無補,沒有大陸的內需人口,沒有日本的獨特使用文化,也沒有韓國的資源集中,談到軟體發展,永遠只是台灣產業一個難以填補的缺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